中医养生与书法养生.pdf

  1. 1、本文档共3页,可阅读全部内容。
  2. 2、原创力文档(book118)网站文档一经付费(服务费),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,仅供个人/单位学习、研究之用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未经授权,严禁复制、发行、汇编、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,侵权必究。
  3. 3、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,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、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!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,付费前请自行鉴别。如您付费,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,本站不退款、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;查看《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》。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,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
  4. 4、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、侵犯著作权、侵犯人身权等,请点击“版权申诉”(推荐),也可以打举报电话:400-050-0827(电话支持时间:9:00-18:30)。
查看更多
中医养生与书法养生 书法与中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,她们共同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沃土中, 又是关系至密的并蒂花。留传至今的许多书法名作,如汉《武威医方简牍》、张旭《肚痛帖》、 王羲之《黄庭经》、王献之《地黄汤帖》、黄庭坚《婴香帖》、赵孟糖录华佗《中藏经》书稿 及徐渭《水斋药方》等等,都与中医有关。受“不为良相,宁为良医”及儒学思想的影响。 怀着“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”的志向,封建社会士大夫习医成 风,亦文亦医是很普遍的现象,如《嘉泰会稽志》记载“羲之雅好服食养性”。他们虽不以 医为业,但却熟读《内经》、《伤寒》和本草典籍,也能为人诊病处方,疗效也佳。当然,对 他们来说,医药只是一门该学的学问,为人诊疗也不过是“游于艺”罢了。苏东坡、徐渭是 古代书家中通医的杰出代表,近现代则有俞曲园、章太炎、马一浮、张宗祥、诸乐三、洪丕 谟等。医家擅书者,古有陶弘景、傅青主,今有秦伯未、萧蜕庵等。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, 即历代书家寿者多。如果我们透过上述表象,对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相关性作进一步研究, 则能发现其中更多紧密的联系,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。 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,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,通过自己的笔墨, 在作品中展示出来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。医家追 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。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;或者,通过各种方法(体育锻 炼、饮食调适、音乐等)达到养生目的。书家追求“书”的生命,医家追求“人”的生命。 如果我们从阴阳、神、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,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。 认识生命一阴阳 《周易·系辞上》日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。阴阳学说认为,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。蔡邕《九 势》说:“夫书肇于自然。自然既立,阴阳生焉;阴阳既生,形势出矣。”把书法中蕴藏的勃 勃生机,归之于阴阳的变化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谓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 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”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,把人体生老 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。 中医学认为,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, 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”,治病、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,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 的阴阳失调现象,追求的是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的健康状态。书家则是通过墨色、线条、 结体的变化,使其有机组合,创造出如项穆《书法雅言·知识》中提出的“温而厉,威而不 猛,恭而安。宣尼德性,气质浑然,中和气象”对立统一、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,若失之偏 颇。犹人之阴阳失调,字即病矣。太肥则形浊,太瘦则形枯,太藏则体不精神,太露则意不 持重,如是则无善可言。 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,概括为三个方面:阴阳对立、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。以一 年四季为例,夏属阳,冬属阴,这是阴阳对立:无夏即无冬,无冬即无夏,这是阴阳互根; 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,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,这是阴阳转化。但这有一个过程。即冬之后 是春,不能马上转入夏;夏之后是秋,也不能马上转入冬,因此,把春称为阳中之阴,把秋 称作阴中之阳。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。这种观点,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。邱振中 先生认为:“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,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,总会表现出均衡、稳定、 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,《肚痛帖》、《冠军帖》等作品即为例证。”又指出:“张旭的作 品中,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。换句话说,由疏至密,或由密至疏,都有个过渡阶段。” 1 这就是阴阳互根,阴阳转化的例子。《肚痛帖》中从“肚痛”到“不可”这样突兀的变化只 是个特例,即阴阳对立。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,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,可以增强震 撼效果。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,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 空间显得特别开阔,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。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 点。”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。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,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,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 处的基本点。 追求生命——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,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,这些力量以 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。后来指精神,如《苟子·天论》所说的“形具而神 生”。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说:“耳目非去之也,然而

文档评论(0)

zhanghaiyan12 + 关注
实名认证
内容提供者

该用户很懒,什么也没介绍

1亿VIP精品文档

相关文档